哈尔滨巴洛克是什么意思?
巴洛克建筑是欧式建筑风格的一种,而所谓“中华巴洛克”,就是中国化了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为“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立面造型则是“巴洛克”式的,而立面上的装饰又以蝙蝠、石榴、***、牡丹等具有传统吉祥意义图案为特色,属中西合璧式建筑。
这种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简单来说,就是舍弃欧式建筑(主要是巴洛克建筑)中的豪华、雄伟、夸张的一面,保留其简练、幽美、典雅的特点,重在楼体外观的精美造型和装饰上。在楼内的格局上,则保留中国民族特色,特别是普遍***取木质回廊外走台。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哈尔滨的老道外区比较多,因为老道外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天地,民族工商业者既有积极学习西方文化的一面,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对欧式建筑风格的羡慕、向往和大胆的借鉴和引进;同时又有坚守民族传统的一面,也就是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诈的仇视使之不可能把最能体现欧式建筑特色的尖塔、拱顶、大立柱等原封不动的拿到道外来,那样会使道外人看了很不舒服,与道外区的整体经济和文化氛围也很不协调,所以就产生了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附属地,由“洋人”操刀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
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巴洛克建筑的热烈与繁华,刚好迎合了他们的“炫富”心理,照搬起对面华丽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
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到了建筑中。后世,这种风格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
“哈尔滨巴洛克”是指哈尔滨市中央大街上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主要是欧洲巴洛克式建筑。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当时一些外国商人和政治家聚集的地方,为适应当时的经济需求,相继修建了多座欧式风格的建筑,其中巴洛克式风格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形成了“哈尔滨巴洛克”的景观。这些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多为正面呈曲线形的两层或三层建筑,外立面***用了欧洲巴洛克风格的繁琐装饰和浮雕,在整个景观中形成了鲜明且协调一致的特色。
哈尔滨巴洛克代表了哈尔滨历史上的文化和建筑遗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哈尔滨国际化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特点。在当今,哈尔滨巴洛克依旧是哈尔滨市中心的一个重要景点和文化标志。
关于哈尔滨巴洛克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当年的哈尔滨随着大量欧洲人涌入也将这种艺术风格带到了哈尔滨的道外区。
晚风笛声残,夕阳童牧归。山村美景与农耕生活你向往吗?
非常向往。
虽然现在在乡下,难于听见笛声,也见不着牧童。但乡村世界中瑰丽的自然风光,恬静的农耕生活,清新的自然空气……是城市无法比拟的。
而且,乡下现在是路通,水通,气通,宽带通。也就是说,城里能够有的,乡下都有。但乡下有的,城里不一定有。
前晚我独自一人,沿着村村通水泥路,专程到乡下走了一趟。
夏季中那成遍成遍的绿,从坡坎到沟谷,竟像流淌在大地上的汁液。
这种美的享受,欢迎阅读我的文章《五月……》,从中更能有所体会,并期待你,提出你的评论。
晚风笛声残,夕阳童牧归。梦中儿时外婆的村庄,宁静、自然、小桥流水人家。羡慕田园生活,享受大自然的美。但是现在的人只向往农村的美景,不向往农耕生活。清晨,人们像蝗虫一样涌向城市,傍晚,像疲惫的小鸟,飞向自己的巢窝。晚风笛声残,夕阳童牧归……像油画一样美的景色,人类最初的生活模样。对我来说只能是个梦,因为梦里什么都有!
在文人笔下,山村美景和农耕生活都是满满的诗意。作为喜欢乡村旅游的爱好者,这是希望的。
其实,本人就生活在农村,生活在山区,农耕生活给自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不是向往的问题,而是热爱自己的故乡、迷恋自己的家乡。
一、晚风笛声残,夕阳牧童归,是山村的日常。
这是一种恬淡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乡亲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来也无声,去也无声。
山村生活是人的生活,大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山水溪流、晚风扶柳、日出日落、风花雪月,同样是自然地一种状态。
这是一种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写意画。只是牧童越来越少,甚至很少见到牛羊,偶尔有,也是留守老人在放牧。儿童都住进城、进学堂学习了。所以,在农村是极少见到牧童的。在地里劳作的基本上也都坚守家园的老年人。
二、山村美景和农耕生活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宠
一方水土,一方美景。随着人们迁出山区住进城市、乡镇,山区的生态获得更好的自我修复,山更青、水更绿成为现实。眸然回首,原来乡村是这么美。正是发展旅游难得的***。
路通百通。山区亮起来,网络通起来,厕所革命,庭院绿化,甚至日渐式微的农耕生活也作为旅游***焕发新的生机。农民成为“演员”,成为“股东”,成为“工人”,山村美景和农耕生活成为城里人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瓜果***摘、研学创作的旅游目的地。
每一个山村都有自己特有的山水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包括地域性的节庆活动、手工制作、饮食习惯、耕作方式等,每一种都是独特的,甚至是唯一的。这些才是乡村旅游的精华。
但现在也有一种趋势,舍弃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追逐所谓“欧式风格”、“徽派建筑”,以所谓的整齐划一和统一规范,扒旧建新,严重的同质化建设成为千村一面的风景。
这是对乡村风景的亵渎,也是乡村旅游的不归路。